2025年1月15日下午,环境工程教研室在环工楼712召开了“推进立德树人,营造优良学风”研讨会。本次会议由环境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郭新超主持,教研室39位教师参会。会议宗旨是在学情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学风存在的问题,充分研讨改进措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会议伊始,郭新超回顾了教研室和党支部在2024年9月开学初集体学习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调了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学风建设是近年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本学期环境工程专业低年级表现出来的值得关注的学风问题,介绍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宗旨与主题,希望通过专题交流和讨论,一起诊诊脉,对症下药,凝聚集体智慧营造优良学风。
在主题报告环节,教研室党支部组织委员刘嘉栋老师带来了“学风调查和学情分析”的报告,剖析了2021-2024级学生的成绩分布特点,尤其是挂科课程分布特点,如班级分布特点、宿舍分布特点、男女生分布特点等;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提出除了学生因素外,教师自身也应反思,应加强专业课教师与低年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熏陶和影响学生。教研室主任杨生炯老师在“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与专业升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专业的发展历程、社会评价、专业特点、生源情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转型升级等内容;并对现有的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反思,认为由于多数课程的过程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但过程考核成绩占比又过大,导致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态度发生重大改变,部分学生从“60分万岁”转变成“40分万岁”,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现阶段应当适当减小过程考核占比,如果后续过程考核能由“假”变“真”时,再逐渐增加过程考核成绩占比。班主任代表高波老师和张宇飞老师分别作了环工2023级和2024级 “学情分析及班风学风建设举措”报告,分享了班主任视角发现的班风学风问题、采取的举措和经验体会,如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的四六级单词打卡活动、学院优秀笔记评选、优秀笔记分享+个人笔记检查、每日一练+“小老师”讲解、自习室+图书馆上自习记录、集体单元复习、“双学委”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兼任班委、宿舍优化组合等;倡导教师应善待学生,对于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其他的闪光点。
听取了4位老师的主题报告后,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党小庆、袁林江、卜龙利、吕永涛、王怡、曹利、于莉芳、王茹、吴鹍、殷亚楠等老师等依次发言。党小庆老师提到,我校排名陕西高校前十,应该对生源有信心;专业师资队伍很优秀,学业指导时应让学生多了解教师在专业领域所做的工作,解决了哪些社会需求,以此建立专业信心;袁林江老师强调了淘汰机制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淘汰制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卜龙利老师建议,对待学生应宽严相济,既要遵循制度,又要体现温度;吕永涛老师提到加强招生宣传,介绍专业优势,吸引优质生源;王怡老师认为,应重视思想引领,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学风;曹利老师认为在学风建设中要“严”字当头,不怕学生不及格,想方设法“捞”学生是短视行为,最终会害了学生,对良好学风长期养成不利;应通过保持一定学业压力,养成学生学习内驱力;于莉芳老师结合自己加拿大访学经历,介绍加拿大大学的过程考核非常严格,但同时学生有根据考核结果重新选择是否继续修习课程的机会,这涉及教务管理制度的问题,并不是教研室层面甚至学院层面可以解决的,我们现行的过程考核方法与之大相径庭;王茹老师提出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引导,为学生学习引入牵引力,尤其是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榜样;榜样可以是校友、学长或教师本人,入学时榜样的现身说法可以在学生心里埋下一粒积极向上的种子,静待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吴鹍老师提出分类培养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材和课程建设需要真抓实改,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学业指导可按话题分类,统筹安排,提高指导效率。殷亚楠老师提出应为学得好的学生创造继续提高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郭新超在总结时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效果,表示大家所分享的好经验、提出的新举措、及指出的疑难症结,会在梳理研究后形成实施方案,好的继续坚持,可行的去落实,有难度的继续研究。后续举措落实、方案实施的关键是全体教师的投入,只有更多的投入,才可能有改变,也必然能改变。希望全体教师重视此项工作,为营造优良学风作出贡献。
此次研讨会为环境工程教研室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掌握专业学生学情、学风面貌、人才培养举措等情况、以及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会议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教研室的立德树人、学风建设工作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凝聚了共识。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工程专业的学风建设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环境保护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