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科研工作概况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根基,立足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辐射全国环保需求,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秦岭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水体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保障、膜法资源循环、废弃物资源化、水系统安全输运、低碳智能处理五大特色方向。学院通过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与产学研协同攻关,实现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研发的新型环境装备与污染治理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有效破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瓶颈,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科技支撑,彰显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学科担当。
一、科研工作举措
1、战略引领,协同攻关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实施“项目牵引、团队协同”机制,系统布局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构建“个人-指导教师-团队”三级联动体系,创新“权威专家+资深导师”双轨指导模式,配套激励政策,形成目标聚焦、资源整合的全流程基金申报工作体系,推动国家基金获批数量稳步提升。
2、研产融合,高效转化
首创“研究院+公司”转化模式:研究院依托学科资源攻坚行业共性技术,公司提供市场反馈与产业化支持,形成“需求牵引研发-成果反哺研究”闭环。通过资源互补,解决企业基础研究短板,以高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实现科研与产业协同创新。
3、全程培育,提质增量
创新构建"全周期成果培育"体系,通过搭建动态成果数据库实时跟踪教师科研方向,实施"动员-梳理-申报"三阶精细化管理流程,形成"需求分析-方向凝练-质量把控"的科技奖励申报闭环机制。学院以战略眼光布局高层次成果培育,强化过程管理与专家指导,实现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质量与数量稳步攀升。
4、开放交流,扩大影响
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构建"国际+国内"双线融合的学术交流体系,近5年主承办中国(西安)国际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博览会等14场国际会议及第二届环境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等13场国内高端论坛,累计邀请60余位包括院士在内的行业领军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搭建起高层次、宽领域的科研合作平台。通过国际会议主承办、权威专家引智、行业资源整合,学院深度融入全球环境科研创新网络,显著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二、科研工作成效
1、成果丰硕,学科领先
近二十载砥砺深耕,学院科研创新硕果累累。累计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290项(含国家杰青、重点专项、课题等),省部级项目350项,科技合同总额突破8.79亿元;斩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81件,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800余篇。在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强势跻身A类序列,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2、“十四五”突破,质量跃升
"十四五"期间,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实现突破。获批纵向课题256项(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课题5项、国家杰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数连续三年稳居全国本学科前5;科技合同额达2.09亿元,到款额1.95亿元,项目经费规模持续攀升。科研产出质量显著跃升,发表SCIE论文834篇(一区占比49.1%),3篇Nature子刊论文彰显学科国际影响力,在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顶刊发表论文3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实现高层次奖项稳步增长。学院以标志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保持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本学科第一方阵的领先地位。
3、科技赋能,贡献突出
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全链条创新模式。盐湖绿色提锂关键技术,在青海冷湖、大柴旦等地实现产业化落地,孵化9家高新技术企业估值超50亿元,年产2万吨碳酸锂支撑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扬水曝气技术应用于全国多座水库生态修复,产生间接经济效益7.17亿元;循环造粒流化床技术在工业企业和市政水厂规模化推广,合同额达2.5亿元。学院通过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化应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模式,实现社会贡献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彰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赋能区域发展的科技硬实力与责任担当。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国家需求导向、特色方向引领、创新体系支撑”为路径,持续强化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贡献"西建大环境人的智慧"。
电话:029-82202729
邮箱:emes@xauat.edu.cn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邮编:710055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