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及成果概述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拥有环境类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环境材料、环境化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水利和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源于1956年并校时的卫生工程系,是国内首批建设的环境类学科之一。1977年招收全国首批环境工程本科生,1984年、1996年、2000年分别获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入选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环境与生态学位列ESI全球前1%,第五轮学科评估进入A序列,具备本、硕、博、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环境领域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学科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西部生态脆弱区治理等国家战略需求,以“培养德才兼备、具备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环境专业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资源、环境健康等特色研究方向,构建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

、培养体系与师资队伍

(一)培养方向与特色

学科围绕西北区域环境问题,精准对接国家与地方需求:聚焦西北水、土、气污染控制,主攻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城乡水系统输运、工业废气及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发的好氧反硝化脱氮耦合扬水曝气技术入选2021年全球工程前沿TOP10;针对西北旱区生态问题,研究城市水循环物质转化、土壤污染物迁移及关中平原大气污染监测,为水资源匮乏与水环境恶化提供理论支撑;解决西北污染与资源匮乏双重问题,开展贵稀金属回收、污水营养盐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盐湖卤水锂提取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孵化企业估值超50亿元;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与生态健康影响,研究消毒副产物控制、污水再生回用风险评价,形成水安全保障与生态毒性削减理论体系。

(二)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学科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49人,行业导师41人。队伍涵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以及陕西省杰青、科技新星等省级人才。学科带头人黄廷林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带领“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教育部创新团队等6支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坚实支撑。2025年7月在校博士生硕士生人数分别为217和961人,研究生导师生师比为6.31。行业导师41人,其中博导8人。

、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

(一)招生与选拔通过“强化学科建设、扩大奖学金覆盖、新媒体宣传、本硕博贯通培养”等措施提升生源质量。2020-2024年,博士录取比例从57.58%提升至80.85%,硕博连读人数稳定在5-10人;硕士录取比例18.82%-22.61%,推免生从7人增至12人,生源质量持续优化;2024获得年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培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近5年博士学位授予83人,硕士1432人,研究生与本科生人数比为0.89:1、境外经历学生数7人,与在校生比例为0.6%,国家公派研究生1人、来华留学生2人。

(二)思政教育与课程体系

1.思政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政课程,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战略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如黄廷林教授《水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建设19个党支部(党员387名),城市水循环管理与水环境建设团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格局。

2.课程建设:近五年新增博士课程14门、硕士课程16门,构建覆盖各研究方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如博士核心课《水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硕士核心课《环境生物化学》),同时撤销博士及硕士课程各1门。推进“智慧化+实践化”教学,《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培养》获省级示范课程特等奖,《生态恢复原理与实践》建成省级特色线上课程。《平台支撑-校企协同-项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经典环境工程案例分析》及《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培养》硕士研究生课程均有校外资源参与。在校期间,研究生在企业实践的平均时长数为6个月。《盐湖卤水绿色提锂关键技术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教学案例。

(三)学术训练与交流

1.学术能力培养:通过“环境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环境大讲堂”等第二课堂,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学者授课;设立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80%以上研究生参与省级及以上项目)。

2.国际交流:派出6名教师赴美国、日本等高校访学,派研究生赴海外联合培养;聘任日本东北大学李玉友等高端外国专家,主办黄河中上游水环境国际论坛等会议,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15人次,发表国际合作论文112篇。

(四)质量监控与学风建设

1.全流程管控:实行学位论文“形式审查+督导抽查+教育部盲审”二级审查,2020-2024年博士论文盲审优良率99.22%,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抽检通过率100%。建立“中期考核分流机制”,对不合格学生实施预警或淘汰。抽检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疑似问题论文数与抽检的学位论文总数比例为1.5%。

2.学风建设:开展“学术规范宣讲”“科研伦理课程”等活动50余场,覆盖4000人次;严格学术不端处理,实行“查重检测+导师监督”双机制,维护学术诚信。

3. 学科发展:针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拟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专业,包括“环境管理”、“智慧水务”和“环境大数据”。此外,增设“土木水利”及“资源与环境”2个工程博士点,以及“生态学”硕士点。

(五)导师培训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持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全面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着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院坚持校-院两级导师培训制度,对每年新增导师进行导师培训。

、科研创新与服务贡献

(一)科研成果2020-2024年,学科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72项(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青项目等)、横向课题459项,专任教师师均科研经费248万元。发表论文1465篇,其中SCI论文957篇(一区46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顶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授权发明专利125项。

(二)社会服务

1.科技转化:在秦创原平台成立水务科技转化公司,成果转化合同额超2.5亿元;循环造粒流化床技术应用于全国近百项工程,日处理水量超100万m³;污水处理智能化技术覆盖全国200余座污水厂,日处理水量超2000万吨,经济效益超10亿元。

2.区域贡献:51.27%的毕业生扎根西北五省,博士主要任职于高校及科研机构,硕士多服务于环保企业及技术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为西北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就业与发展

(一)就业质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硕士就业率86.8%-96.9%,博士就业率62.6%-100%。就业去向以企业(硕士占比57.1%-79.7%)、高校/事业单位(博士占比42.1%-100%)为主,专业对口率超50%,就业层次与区域分布逐年优化。

(二)发展支持构建“奖助全覆盖+职业指导”体系,国家助学金覆盖全体全日制非定向学生,奖学金覆盖率从44.80%提升至61.21%;定期开展“国奖分享会”“企业招聘会”,建立就业反馈机制,针对性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

、总结与展望

研究生教育在师资建设、培养质量、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立足西北、面向国际、产学研用融合”的特色模式。未来,学科将聚焦“环境健康、环境大数据”等新方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拓展国际合作,强化国家级平台建设,持续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高层次环境人才。



电话:029-82202729

邮箱:emes@xauat.edu.cn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邮编:710055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