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期的到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度,一般在每年公历1月5-7日之间。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体系里,小寒与大寒、立春等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春交替的时间节点。

习俗与文化(一)饮食习俗
小寒时节,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传统,即在小寒前后的腊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用各种谷物和豆类熬制腊八粥,以祈求来年丰收。此外,还有喝羊肉汤的习惯,因为羊肉性温热,可以驱寒暖身,对身体有益。正如《礼记·月令》所言:“孟冬之月,天子乃食麦,民亦如之”,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季节变化的尊重,以及根据季节调整饮食结构的智慧。
(二)生活讲究
古人认为,在小寒期间应该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以免受冻伤风。同时,也要保持室内通风,防止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生病。俗语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提醒人们在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另外,小寒过后不久就是春节,因此这段时间也是家庭主妇们忙碌准备年货的时候,从采购食材到打扫房屋,处处都洋溢着迎接新年的喜悦气氛。
(三)小寒三候
小寒时节,古人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三候特征,用来昭示小寒来临
1. 雁北乡:第一候是指大雁开始向北方移动。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生物界已经感知到了春天的脚步,大雁作为候鸟,它们敏锐地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为即将到来的温暖做准备。
2. 鹊始巢:第二候指的是喜鹊开始筑巢。据古书记载,喜鹊在这个时候会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自己的家园,为繁殖后代做好准备。这象征着新的生机即将来临,也预示着人们将迎接新的一年。
3. 雉始雊:第三候是野鸡开始鸣叫。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雄性野鸡为了吸引配偶而发出叫声,这表明大自然正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万物复苏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小寒不仅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哲学。“凡人养生,必顺四时”,道出了古人顺应四季更迭而调整生活方式的理念。在寒冷的小寒时节,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氛围。
小寒的生活之道
健康保健
随着气温骤降,人体抵抗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建议大家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多喝热水,少吃生冷食物;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千金要方》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即在冬天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安全防范
寒冷来袭,取暖设备使用频繁,用电量增加,存在火灾隐患。所以,我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消防安全问题。定期检查家中电器线路,确保燃气灶具的安全使用;不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长时间开启电暖器等电器产品。
小寒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气,不仅代表着自然界的变化,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审核老师:薛章哲
环境学院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