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环境工程智能化装备技术拔尖教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3

点击次数:

一、团队基本信息及人员构成

由李志华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2名,现有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00余名。团队以“智能+”为技术特色,以“国际+”为产业化路径,围绕环境工程装备智能化的技术需求,致力于破解多尺度、多模态交叉科学问题,涉及水、气、固等科研方向,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水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支撑典型行业及丝路沿线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核心研究方向与技术特色

团队聚焦环境工程装备智能化的前沿技术,围绕“污染物识别—污染物转化—工艺单元控制—系统优化”四大关键环节,围绕“智能+”技术特色及“国际+”产业化路径,形成了四个协调发展的核心研究方向:

1. 多模态智能感知与智慧净水材料调控系统

依托量子/分子机理和微纳结构耦合,构建跨尺度智能感知体系,实现纳米传感与图像识别的融合对污染物和材料状态的实时监测。创新净水材料的原位生成与动态调控技术,结合智能加药系统实现材料的自清洁和循环再生,提升材料利用率和多污染物协同去除效率,推动水处理材料智能化升级。

2. 多介质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与健康风险智能控制

深入解析水、气、固介质中污染物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耦合机理,构建行业污染物指纹数据库和精确溯源模型。提出涵盖厂、城市、流域等多尺度的智能化综合治理策略,提升污染防控与人体健康保障能力,为环境管理和数字孪生技术提供智能支撑。

3. 智能控制策略设计与水处理系统集成

结合团队多年的行业经验,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智能控制架构,突破传统水处理装备技术瓶颈,开发系列智能装备,作为产业合作和技术推广载体,推动水处理系统的智能化集成与规模化应用,实现工艺运行的自适应优化与节能减排。

4. 智能水处理平台示范与国际应用转化机制

依托“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化工和矿产资源行业需求,打造智能水处理示范平台,形成可推广、可扩展的工程应用模式。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培训,构建成果国际化转化链条,推动智能水处理技术的全球推广与产业化。

三、关键技术成果与标志性产品

· 污水处理智慧运行工作站:基于微生物特性评估的系统综合“体检”平台,实现污水处理厂关键指标的精准监测与诊断,具备云端专家系统辅助决策功能,提升厂站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 污水处理站安全卫士(看水狗®):集成物联网技术和图像纹理分析专利技术,实时远程监控污泥和出水水质,预警运行风险,支持工艺参数智能调整,解决中小型污水厂技术人员短缺难题。

· 污水处理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融合工艺整体校准与优化专家系统,创新进水及外部环境智能感知与调控方法,实现数据驱动的预警与优化,提升决策的靶向性和可靠性。

产品展示:

1 城镇污水处理智慧运行工作站展示

2 城镇污水处理智慧运行工作台平台技术展示

3 看水狗展示

4 村镇污水治理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的运行实例

四、荣誉、社会服务及行业影响力

污水处理智慧运行工作站、污水处理站安全卫士(看水狗®)和污水处理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这一系列污水智能装备研发成功以来,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其中污水处理智慧运行工作站技术2015年被列入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2020年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技术名录》。基于该系列装备参加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荣获国家级优胜奖、优秀奖等多项荣誉,获得陕西卫视官方媒体的报道。污水智能系列装备及成果已服务污水处理厂近百座,根据部分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该项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亿元,所服务的污水处理厂规模超过了300万吨/天,相关专利技术产品用户遍及我国陕西、山西、山东、甘肃、宁夏、新疆、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5 目前国内应用情况




电话:029-82202729

邮箱:emes@xauat.edu.cn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邮编:710055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