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贵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我校揽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竞赛总成绩位列陕西高校第2、全国高校第21,学校连续四年捧得全国“优胜杯”!
经过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我院各参赛队伍表现卓越,三支队伍喜获佳绩!共斩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环境学子认真备赛、努力拼搏、敢想敢创,在比赛中培养能力、展现实力、砥砺品格、收获成长。
环境学院获奖名单
作品展示
项目名称:
守黄河生态,助流域发展——黄河“几”字弯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调研与提升对策研究
团队成员:
王英豪、刘艺凯、苗安琦、刘安宁、王雯、甘晨扬、陶嘉欣、杨博澜
指导老师:
卢金锁、孙昕、王会霞
项目介绍:
团队依托学院专业学科优势,为切实推进黄河“几”字弯陕西段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前期调研出的四个反常现象聚焦水量、水质及生态三方面问题,系统开展近年来“几”字弯陕西段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承载演变的调研。路线涉及陕西段3市33区县共计9.02万km2,通过实地走访、原位检测等方式,总结出“几”字弯陕西段生态环境主要难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针对三方面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团队形成的调研方案被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水务局及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并采纳,有效助力“几”字弯陕西段65个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93.8%,全面消除劣五类断面,实现极端情况消除,整体环境改善。
项目名称:
面向复杂应用场景的河湖太阳能治理机器人
团队成员:
李红伟、Ali Bukhari、马伊华、冉秀丽、焦翔飞、王辛铜、李昊阳、张帆
指导老师:
孙昕
项目介绍:
针对河流湖库污染难以大面积、经济有效治理的技术需求,围绕“水上太阳能发电、水质污染区域及类型识别,内波混合-文丘里微纳米充氧-藻菌固定化除污染、水面水下同时避障航行,设备工况智能控制”等核心内容,历时十余年,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小试和中试研究、现场试验和工程应用工作,创建了河流湖库绿色低碳水质集成控制技术体系及优化设计方法,针对典型的缓流淡水和微咸水河湖,创新性发明了河湖太阳能治理机器人,实现零电耗、移动式、无人化的河湖治理,绿色低碳地保障河湖水生态环境安全,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项目名称:
一种基于生物聚集膜的污水处理方法及反应器
团队成员:
赵廷宝、齐尚哲、王新杰、刘宇、曹萌、侯晨曦、任米琪、张鹏、麻佳瑶、韦豪
指导老师:
苏俊峰
项目介绍:
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城市和农村的污水普遍存在碳氮比很低,污水处理厂中进水往往存在碳源不足的问题。在现有低碳氮比(C/N)的污水处理中,主要是投入外加碳源、传统工艺升级改造等,但是往往会引起成本增加、二次污染等问题。针对低碳氮比污水处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团队研发了一种以生物聚集膜脱氮为核心技术的污水处理方法及反应器。
本方法及反应器所采用的技术核心是细菌生物聚集膜,其在脱氮处理中有双重作用,一是在低碳氮比污水脱氮处理中充当“饥饿细胞”的储备碳源,有效弥补低碳氮比污水反硝化过程中缺碳的问题;二是在细菌生物聚集膜形成中作为膜的骨架存在,保护细胞作用。通过投加装置将制成的生物聚集膜投加至反应器中,运行数据显示在低碳氮比的条件下可以实现95%以上的硝酸盐去除率,该反应器具有强稳定性、高活性、有效脱氮性和高经济效益的特点。
征程无止境,青春勇担当
在挑战中点燃梦想,用科创成就未来
再次祝贺以上获奖团队!
环境学院历来重视“挑战杯”备战工作,在前期动员、作品借阅、项目遴选、培育打磨等阶段精心组织,多措并举,畅通专业教师与学生团队间的沟通渠道,邀请专家评委从作品文本、PPT展示、答辩模拟等方面予以详细讲解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全院师生积极参与,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双创氛围。环境学院将继续高度重视各类竞赛,希望环境学子能够勇攀科研创新高峰,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担当作为!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