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环境学子在第十五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中斩获佳绩

作者:樊媛媛

发布时间:2020-09-04

点击次数:

8月29日,第十五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终审答辩在北京西郊宾馆圆满落幕。我校共有9支队伍入围了本次终审答辩,经过激烈角逐,获得理念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好成绩。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是由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延安大学、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清华x-lab协办,由美国哈希公司大力赞助的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的科技竞赛。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郑成华,张崇淼教授,杨生炯副教授,李凯副教授,辅导员李恺弘前往北京西郊宾馆参加了第十五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终审答辩。在终审答辩启动仪式上,郑成华副书记成华向在场嘉宾、评委和参赛选手介绍了我校负责的西部赛区的组织筹备工作,向大家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历史沿革、环境学院的科研成果以及为本次环科赛顺利举办作出的努力,并对在场嘉宾、老师、选手表示了衷心的祝愿

作为主办院校,我校今年三月份开始在西部地区11所高校进行大力宣传,西部地区参赛队伍达到144支,规模和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此次竞赛充分展现了我校在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的新思路、新视野和新发展,同时展示了我校学子勇于创新、学以致用的精神,增加了各个学之间的学术交流。

公示名单如下:

获奖作品简介

一等奖作品:环境学院

项目名称:消除黑臭,澈水长流——基于西安市黑臭水体现状调查及治理新模式探究

团队成员:贺豪华 王昱钧 刘亚婉 樊聪怡 王俊翔 贺佳怡 李鑫

指导老师:金鹏康 冯永宁

作品简介:本项目聚焦于西安市碑林区、雁塔区等13个与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的主建成区内931处各类水体,全面、科学地开展了黑臭水体识别排查与分级判定工作。其中,公众识别累计发放问卷9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5份;水体原位测定覆盖范围3629平方公里,测定水样6876个。进而分析得到西安市黑臭水体分布特征、黑臭水体形成的水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基于调研结论,团队针对不同黑臭水体提出相应的技术治理措施;同时,着眼于当前综合整治模式的痛点,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高校-公众”协通联动的全民盯防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黑臭水体综合防治全过程监管平台”,实现黑臭水体及时反馈、及时治理与长效保持。结果与防治对策受到了西安市水务局的高度认可,并被运用到疑似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排查活动也得到了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

二等奖作品:资源工程学院

项目名称:铜多金属硫化矿采场废水调整矿物浮选行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团队成员:陈瑶 张志豪 任大伟 陈彤 王志远

指导老师:卜显忠

作品简介:基于我国铜多金属硫化矿铜尾矿中硫的回收过程,需要在酸性条件下添加Cu2+活化回收,矿山采场酸性废水低PH,而富含Cu2+,所以矿山采场废水成为矿山酸性废水成为一种潜在的铜尾矿浮选回收硫的调整剂。

本项目以我国南方某大型铜多金属硫化矿中的铜浮选尾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采场酸性废水性质和目前浮选工艺流程,提出将矿山采场酸性废水回收输送到选厂,利用酸性废水中的Cu2+活化硫,结合弱氧化法,实现硫的高效回收。通过实验室试验,发现采场酸性废水对铜尾矿中硫的活化和回收具有积极作用;结合工业试验,该方法同样适用实际选厂工艺,铜尾矿中硫的回收率显著提高。综合分析,该技术方案既实现矿山酸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而且提高矽卡岩型铜矿床中硫的回收率,给企业带来效益。

二等奖作品:环境学院

项目名称: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公共场所智能垃圾分类装置研究

团队成员:巨昕玥 晁琪洛 李岱霖 铁沐真 杨小燕 昝慧新 任航婧 刘杏妮 史润佳 张皓淞

指导教师:顾欣 薛福举

作品简介: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本作品以“人工智能”和“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创造性地提出“智能垃圾分类”概念,设计了一款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的公共场所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实现了对随机投入垃圾的自动机器识别分类,识别准确率可达95%以上。

产品服务基于云计算技术开发。当垃圾投入停驻管道后,开发板上的单片机启动摄像头获取垃圾图像,将垃圾图像信息传入云端服务器,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判断垃圾类别确定垃圾的落料口以实现垃圾智能分类。“一大四小”的智能垃圾桶硬件设计方案,全新的网络结构、完善的数据集以及新型的机械结构从源头上确保了对不同种类垃圾的前端分类收集。研究成果契合国家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对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电话:029-82202729

邮箱:emes@xauat.edu.cn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邮编:710055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2-20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