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适逢收获的季节,蕴含希望的日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在雁塔校区西阶201室组织了主题为“三十载保护美丽中国青山绿水、二四年献计环工专业转型升级”座谈会,欢迎环工90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共商专业发展,共话师生情谊。
我校社会合作处处长/校董校友会办公室主任于鹏、副处长/副主任牛晓君、本科生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副主任韩芸、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涵,以及环境工程教研室30位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环工90级返校校友共计24人,约占班级人数的80%,参加本次座谈的校友代表有9人,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春杰(曾任副院长)、海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符致钦、浙江宁波北仓发电厂发电部副主任程瑜、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峰、上海企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李伟、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热电中心经理兼党总支书记王炜、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水务分公司副总经理马俊琳、Senmatic A/S(丹麦)中国区CEO王文杰和鼎链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朱妍。环工90级班主任、八十三岁高龄的刘君华老师坐着轮椅参加了会议。
本次座谈会由环工教研室党支部书记郭新超主持。校董校友会主任于鹏致欢迎辞,向校友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现状,对校友以座谈会的形式聚焦一个主题,讨论交流献计专业建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赏。张海涵副院长介绍了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办学压力,请校友们出谋划策,留下宝贵意见和建议。环工教研室主任杨生炯介绍了专业概况、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以及专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
郭新超在介绍校友代表时讲到,各位校友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是恰逢国家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是治理大量污染问题的三十年,为保护祖国青山绿水做出了贡献。针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希望各位校友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9位校友代表就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了主题报告。李春杰校友结合自己国内外不同阶段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认为建大为其个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和身体素质基础;提出了“本硕博贯通,本科通、硕士专、博士精”的人才培养思路,明确教学(根)和科研(营养)的关系,强调产教融合的作用;学校应致力于培养“看世界、做自己、利社会”的环境人。符致钦校友认为环境类专业是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专业,在他自己的工作领域,环境类专业是“热门抢手”专业;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长度的上岗实习,对于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非常重要。程瑜校友从环保专业在企业中的定位谈起,概括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为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个层次,本科阶段就要锻炼适应能力,注重文理兼修,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撰写论文,为将来企业的需求打基础。张峰校友从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个人认知的角度,谈了对专业建设发展的看法,阐述了“坚守初心、坚定信心、坚持创新”的观点,指出“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不够的能力”,提出了“4+1”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加强实习实训实践环节,提高认知、锻炼能力。李伟校友离开环保行业多年,目前从业在投资领域。他认为,大学首先应教会学生生存;他专门为座谈会收集了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不同行业的就业数据,结合近年来不同行业的发展变化现状,分析了目前就业遇到困难的原因;同时,他从环境工程专业就业较多的多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国家环保产业的方向和规模,指出“只要产业在,就有人才需求”,建议在偏悲观的现实面前,保持适度的乐观心态。王炜校友分享了对就业后转型发展的看法;在某行业工作时,如果环境工程专业并非主导专业,那么应认准定位,做好辅助工作;同时利用环境工程知识面宽、交叉多的优势,通过不断学习,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跨行转入主导专业。马俊琳校友分析了有色金属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与方法,认为有色金属行业环保产业的春天来了!并愿意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科研平台,“让世界更有色,让有色更绿色”。朱妍校友提到,很多小微企业发展得很好,也非常需要人才,也能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应引导学生就业时给予小微企业以足够的关注。王文杰校友结合自身在外企工作多年的经历,分析了外企在招聘过程中关注的能力以及应届生应聘过程常暴露的短板, 指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培养国际视野、国内盯北上广深,达成比较超前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分享了应届生打开思路在更大平台寻找更多工作机会的方法。程瑜、王炜、李伟、王文杰等多位校友都认为,学生的沟通能力特别重要,在校期间一定要训练学生“敢讲、会写”。
各位校友报告期间,不时回忆起当年在校学习的场景,场面温馨感人。
自分别,忆相逢。这次重聚不仅是追忆恰同学少年,也是长风破浪向未来。郭新超总结时讲到,校友们的意见建议非常宝贵,在座的老师们很有感触、很受启发,达成了座谈会助力环境工程专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初衷;感谢校友们以建言献策的方式反哺母校,升华了返校的意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没有终点,需要大家尤其是在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把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