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学院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推动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学院秉持并落实“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精准施策、全程服务”的工作理念,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困难群体帮扶等一系列举措,已构建并运行有效的一体化全员促就业工作机制。
一、就业基本盘坚如磐石,人才培养质量高位彰显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就业环境,我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高位运行,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抗压能力,就业“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学院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动态追踪体系,将“协议与合同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及“继续升学”作为核心观测指标。
年份 | 协议与合同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人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继续升学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去向落实总人数 | 去向落实率 |
2021 | 434 | 2 | 38 | 170 | 647 | 644 | 99.54% |
2022 | 411 | 4 | 38 | 190 | 647 | 643 | 99.38% |
2023 | 394 | 4 | 85 | 194 | 682 | 677 | 99.27% |
2024 | 388 | 1 | 1 | 206 | 668 | 596 | 89.22% |
2025 | 413 | 1 | 1 | 175 | 674 | 590 | 87.54% |
近五年,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3318人,其中3150人完成毕业去向落实,五年平均去向落实率达到了94.9%。从各年度情况看,就业局势表现稳定,尤其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超过99%,分别为99.5%(2021年)、99.4%(2022年)和99.3%(2023年),这为学院整体就业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注重硕、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与就业指导,高层次人才就业质量较为突出。近五年,学院累计培养硕士毕业生1338人,博士毕业生93人,毕业去向落实情况良好。以硕士毕业生为例,其就业竞争力获得了市场的较高认可,2023年去向落实总数为305人,2025年为275人,其中通过“协议和合同就业”渠道落实工作的人数占比达到91.3%。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则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岗位,专业对口度高,为国家科技创新输送了后备力量。
二、价值引领成效卓著,服务国家战略贡献卓越力量
学院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盐”融入就业指导的“汤”,将“小我”发展融入“国之大者”,通过政策解读、典型引路、情怀感召,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通过政策宣讲、就业引导等方式,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发展战略,赴基层及重点领域就业。近五年来,学院向城乡基层、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其他艰苦边远地区,累计输送了16名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优秀毕业生,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效应。具体人数按年度分别为2021年3名,2022年4名,2023年5名(其中包含硕、博士研究生),2024年1名,2025年3名。此项工作有效支持了国家人才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年级
| 学制 | 专业名称 | 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人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赴基层、艰苦贫困等地区就业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2021级
| 本科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108 | 1 | 6 | 79 | 1 | 647
|
环境工程 | 61 | 0 | 5 | 48 | 0 |
环境科学 | 28 | 0 | 5 | 28 | 0 |
硕士
| 市政工程(学硕) | 46 | 0 | 2 | 3 | 1 |
市政工程(专硕) | 56 | 0 | 3 | 4 | 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 | 54 | 1 | 7 | 4 | 0 |
环境工程(专硕) | 60 | 0 | 6 | 0 | 1 |
博士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3 | 0 | 3 | 3 | 0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8 | 0 | 1 | 1 | 0 |
年级
| 学制 | 专业名称 | 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人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赴基层、艰苦贫困等地区就业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2022级
| 本科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93 | 0 | 15 | 108 | 1 | 647 |
环境工程 | 54 | 1 | 7 | 50 | 1 |
环境科学 | 30 | 1 | 3 | 18 | 0 |
硕士
| 市政工程(学硕) | 34 | 0 | 1 | 3 | 1 |
市政工程(专硕) | 71 | 0 | 1 | 4 | 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 | 55 | 1 | 7 | 5 | 0 |
环境工程(专硕) | 56 | 1 | 4 | 2 | 1 |
博士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4 | 0 | 0 | 0 | 0 |
土木水利 | 4 | 0 | 0 | 0 | 0 |
年级
| 学制 | 专业名称 | 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人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赴基层、艰苦贫困等地区就业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2023级
| 本科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71 | 1 | 22 | 93 | 1 | 682 |
环境工程 | 43 | 0 | 26 | 55 | 1 |
环境科学 | 15 | 0 | 7 | 22 | 0 |
硕士
| 市政工程(学硕) | 63 | 1 | 0 | 9 | 0 |
市政工程(专硕) | 59 | 0 | 2 | 5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 | 62 | 1 | 9 | 7 | 1 |
环境工程(专硕) | 73 | 0 | 11 | 3 | 0 |
博士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7 | 1 | 7 | 0 | 1 |
土木水利 | 1 | 0 | 1 | 0 | 0 |
年级
| 学制 | 专业名称 | 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人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赴基层、艰苦贫困等地区就业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2024级
| 本科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78 | 1 | 1 | 92 | 0 | 668 |
环境工程 | 27 | 0 | 0 | 72 | 1 |
环境科学 | 22 | 0 | 0 | 21 | 0 |
硕士
| 市政工程(学硕) | 40 | 0 | 0 | 0 | 5 |
市政工程(专硕) | 76 | 0 | 0 | 4 | 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 | 63 | 0 | 0 | 6 | 0 |
环境工程(专硕) | 69 | 0 | 0 | 4 | 0 |
博士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1 | 0 | 0 | 2 | 0 |
土木水利 | 2 | 0 | 0 | 0 | 0 |
年级
| 学制 | 专业名称 | 协议和合同就业人数 | 自主创业人数 | 灵活就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赴基层、艰苦贫困等地区就业人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2024级
| 本科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88
| 0 | 1 | 64 | 0 | 674 |
环境工程 | 38 | 0 | 0 | 65 | 1 |
环境科学 | 22 | 1 | 0 | 22 | 0 |
硕士
| 市政工程(学硕) | 121 | 0 | 0 | 14 | 1 |
市政工程(专硕) | 1 | 0 | 0 | 0 | 0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 | 59 | 0 | 0 | 6 | 0 |
环境工程(专硕) | 70 | 0 | 0 | 4 | 1 |
博士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12 | 0 | 0 | 0 | 0 |
土木水利 | 2 | 0 | 0 | 0 | 0 |
三、体系化工作举措与制度化实践保障
学院将就业工作视为系统工程,通过顶层设计与过程落实相结合,确保工作有方案、有部署、有执行、有反馈。
1.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构建全员格局 学院将“全员参与”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原则。通过制定并实施《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升学一体化联动提升方案》,在全院范围内统一了“升学与就业并重,指导与服务并举”的思想认识。学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担任双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院领导-系主任/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将就业工作职责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形成了领导带头、上下联动、人人身上有指标、全员肩上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2. 健全机制,同向发力,促进充分就业 为确保全员格局高效运转,学院着力于机制建设。通过推行《毕业生就业升学工作任务分解表》,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各责任单位(人)的具体任务指标和时间期限,确保全院力量同向发力、步调一致。同时,学院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要求院领导、系主任、导师等对帮扶对象进行“一对一”指导,并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碰头会,实施月报、周报制度,分析研判就业情况,动态调整工作策略,确保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支持都落到实处,有力促进了充分就业。
3. 大挖掘资源力度,拓宽渠道,精准对接需求 学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全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由院领导带队常态化开展 “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主动走访对接北控水务、中建集团、中节能等行业头部企业与重点校友单位,建立了超过50家核心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每年组织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精准、高效的对接平台,确保岗位资源供给充足。
4. 畅通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 学院致力于提供全过程、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建立毕业生信息总台账及就业、考研、出国、考公等分类专项台账,实施“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前置,从低年级开始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毕业学年,通过举办行业宣讲会、校友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同时,为学生提供简历修改、面试辅导、协议指导等全链条服务,确保就业信息畅通、指导帮扶到位。
四、强化产业导向,拓宽硕博就业格局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沿,构建了以“多元导向、协同育人、实践引领、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博士研究生职业发展体系。学院坚持“宽口径招生+个性化发展+精准化就业”的博士培养思路,致力于通过贯通式工程实践、校企联合科研、项目引领成长三大路径,拓宽博士生走向产业界的主通道,实现从科研型博士向“工程技术+产业引领型博士”的转型。
结合近五年博士生就业数据,从行业、单位性质、就业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1. 赴产业界就业情况
近五年平均博士赴产业界就业比例为54.15%,高于全国同类专业平均水平,2021年与2022年曾突破70%,显示出学院在博士产业导向引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毕业年份 | 博士毕业生总数 | 赴产业界就业人数 | 就业比例 |
2021 | 29 | 21 | 72.41% |
2022 | 18 | 14 | 77.78% |
2023 | 18 | 3 | 16.67% |
2024 | 19 | 11 | 57.89% |
2025 | 18 | 9 | 50.00% |
2. 单位性质分布
超六成博士生仍在高校任职,但已有超四分之一选择进入企业或科研设计单位等产业相关领域,结构更加多元。
单位性质 | 人数 |
高等教育单位 | 49 |
国有企业 | 8 |
科研设计单位 | 7 |
其他企业 | 4 |
机关(政府等) | 2 |
三资企业 | 1 |
其他事业单位 | 2 |
民营企业等 | 1 |
3. 单位行业分布
博士毕业生已广泛渗透至建筑、水利、制造、科研服务等多个支柱行业,为行业注入技术创新与学术资源。
单位行业 | 人数 |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 | 46 |
农林牧渔业 | 4 |
建筑业 | 4 |
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 | 4 |
采矿业 | 3 |
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 | 2 |
制造业 | 2 |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 2 |
军队 | 1 |
五、聚焦长远发展,育人综合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始终保持在接近满分的极高水平,这充分肯定了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毕业生无论对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还是对最终入职的用人单位,均反馈了较高的满意度,形成了就业育人工作的良性循环。
年份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表现满意度 | 毕业生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 |
2020 | 99.90% | 96.10% |
2021 | 99.90%
| 96.10% |
2022 | 99.71% | 89.20% |
2023 | 98.78% | 90.35% |
2024 | 98.94% | 91.49% |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为使命、以育栋梁之才为己任”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长远发展质量作为检验育人成效的核心标尺。学院注重立德树人与实践引领相融合,构建了“基础-科研-产业-治理”四向贯通的高质量职业发展导引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
通过建立学生发展成长档案与优秀校友库,推行“一生一策一导师”分类成长指导,定期组织“环境大讲堂”“环境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或设立奖学金、实训基地,实现人才“成长—回馈—带动”的良性循环。
序号 | 校友姓名 | 职业成就 | 所属领域 |
1 | 侯立安 |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队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权威专家 | 军队 |
2 | 张健 | 历任中国有色金属建设集团总经理、董事长,现任国务院国资委外部董事 | 国有企业 |
3 | 袁凤兰 |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政府单位 |
4 | 吴键 | 曾任西安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雁塔区区委书记 | 政府单位 |
5 | 李宇丹 | 创办南海翔南贸易公司,公司荣获佛山南海民营企业五十强 | 民营企业 |
6 | 张凤珠 | 河北省住建厅原副厅长,现任河北省房地产协会会长 | 政府/协会 |
7 | 周敏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机电五所所长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国有企业 |
8 | 沈恒根 |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与暖通空调领域专家 | 事业单位 |
9 | 雷阎正 | 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原西飞国际副总经 | 国有企业 |
10 | 王欢畅 | 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副主席 | 政府单位 |
11 | 李委 | 中建四局副总经理,曾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 国有企业 |
校友中已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担任央企高管或地方政府领导;近五年毕业博士中超30人在上市公司、国家级科研平台、地方重点工程项目中担任核心技术骨干;毕业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创新计划、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校友设立冠名奖学金5项,累计捐赠支持金额超100万元。
学院以“育才为本、服务为要”为导向,通过系统化职业规划、典型引领机制与开放式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学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成长质量。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政企融合机制,推动更多毕业生成长为行业领军、国家栋梁和社会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