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深耕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近五年形成百余项核心专利,孵化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多省市政、工业及生态工程,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10亿元,有力支撑“双碳”目标与水环境安全。
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保障团队专注于水源污染应急控制、工矿废水零排放及雨水资源化等关键领域。研发的扬水曝气、循环造粒流化床等先进技术成功入选国家/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目录。这些技术在全国17个省份的105项工程中广泛应用,共应用274台套装备,专利转让费超2000万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膜分离技术创新团队创新性地构建“平台+孵化器+基金”产学研模式,成效显著。成功孵化1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整体估值超50亿。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三大核心板块:节能环保领域,年产300万㎡中空纤维膜,产值近亿;医疗器械领域,年产400万支透析器,产值超亿;盐湖提锂领域,在青海项目成功解决高镁锂比难题,有力推动了膜技术的工业化进程。
废水低碳处理与高值资源化团队在陕赣等地积极实施厌氧资源化项目,针对市政污水、养殖废水及餐厨垃圾进行高效处理。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有机质能源化,有效降低能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切实缓解了养殖污染矛盾,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领域树立了典范。
环境工程智能化装备技术团队研发的污水智慧运行工作站、污水处理站安全卫士(看水狗®)等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省科技一等奖,服务近百座污水厂(规模超300万吨/天),技术效益超亿元,覆盖13省市,为提升我国污水处理智能化技术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城乡给排水管网低碳安全输运团队致力于开发多项关键技术,构建“低碳-安全-高效”管网输运体系。供水水质风险管控技术成功应用于9项工程,实现“水垢零投诉、氯稳定达标”,同时有效降低了成本;污水有害气体阻控工艺建成6项示范工程,使气体浓度大幅下降;雨水涝渗防控技术在雄安、西安地铁等重要项目中应用,有力保障了轨道交通安全,为城乡给排水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全方位技术保障。
学院2020-2025年核心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清单详见附件。